依据Volma冯晓霞教授等对北京婴幼儿教师大学工作倦怠的研究,约2.9%的婴幼儿教师存在紧急的工作倦怠,近59.5%的婴幼儿教师存在显著的工作倦怠倾向,只有37.6%的婴幼儿教师没工作倦怠。研究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是年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婴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什么是倦怠?美国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将职业倦怠概念为当帮助行业的个体面临过度的工作需要时,由生理、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引起的身心疲惫状况。马斯拉赫和杰克逊将工作倦怠概念为一种在为人服务的职业生涯中,个体身心产生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收获感低下的状况。他们的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剖析:“1。情绪衰竭是指个体在极度疲劳和过度消耗情绪资源状况下的情绪,是职业倦怠的个体重压维度。2。非人格化又称“非人性化”,是指个体对服务对象的消极情绪,表现出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冷漠和疏远态度,这是工作倦怠的人际维度。三。个人收获感低是指自我效能感减少,消极自我评价增加,这是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影响婴幼儿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少。第一,工作家庭冲突是首当其冲的原因。Greenhaus(1985)将工作家庭冲突概念为当个人工作角色产生的重压与家庭角色产生的重压不相容,并且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时的一种角色冲突。工作家庭冲突具备方向性,即工作对家庭的影响(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家庭工作冲突)。李超和时勘的研究表明,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讲解率增加,说明降低工作家庭冲突能够帮助预防工作倦怠。第二,社会支持是影响工作倦怠的要紧原因。社会支持是指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别的人可以给予同情或资源,而这类同情和资源满足了个人的需要,缓解了个人的紧张。
宫宇轩的研究表明,假如个人在工作重压面前可以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或有助于缓解工作倦怠,维持好的工作状况。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应付工作倦怠的要紧主观原因。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指的是“对个人组织和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选择、思维、动机和情感过程发挥着主要用途。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教师来讲,假如自我效能感人足够多,当工作和家庭冲突致使个人倦怠时,或许会有缓解倦怠有哪些用途。马秋野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一个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因为工作家庭冲突而产生的工作倦怠较弱。
伴随国内学前教育的飞速发展,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突出。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和统计的办法对数据结果进行剖析,探讨婴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并提出缓解婴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
1、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1) 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学历和月薪对其工作倦怠有很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育背景是影响婴幼儿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要紧原因。大学学历女婴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高于大专学历或大专学历教师。月薪是影响婴幼儿园女教师工作成绩的要紧原因。提升婴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能够帮助缓解婴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
(2)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有显著有关。
有关剖析结果表明,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密切有关。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呈正有关,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呈负有关。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有关系数最高。这说明,第一,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
为了缓解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工作倦怠,建议解决她们的工作家庭冲突。第二,社会支持是缓解工作倦怠的有效渠道。假如婴幼儿园教师能得到领导、同事、父母等方面的支持,工作倦怠就会降低。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婴幼儿园女教师调节职业倦怠的有力武器。自我效能感婴幼儿园教师的改变或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工作倦怠。
(3) 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较好的线性预测用途。
结果表明,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有较好的预测用途。第一,工作家庭冲突对婴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的预测力强于家庭冲突和工作冲突。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对低收获维度有负向预测用途,而家庭-工作冲突对低收获维度没显著的正向预测用途。因为工作-家庭冲突意味着工作参与程度高于家庭参与程度,工作投入的能量大于家庭投入的能量,对低收获感维度也有负向预测用途。因为家庭、工作冲突意味着家庭参与程度高于工作参与程度,因此对低收获感维度具备正向预测用途。婴幼儿教师主要面对3-6岁的未成年儿童。鉴于他们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限,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爱、耐心、良知、责任感和同情心。这种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倦怠相对较高。第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有非常不错的负向预测用途。假如婴幼儿园教师能得到政府、婴幼儿园领导、同事和父母的支持和认同,或有助于他们维持好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倦怠。第三,自我效能感的负向预测不容忽略。自我效能感是婴幼儿园教师应付工作倦怠的主观原因。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缓解工作倦怠。这就需要婴幼儿园教师在遇见挫折时掌握正确的归因,从积极的方面解决问题,并逐步健全自我效能感。总之,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预测工作倦怠。
2、 缓解工作倦怠的建议
(1) 为婴幼儿园女教师提供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o-2020)明确指出:“严格实行婴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大婴幼儿教师培训,提升婴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婴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这为婴幼儿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婴幼儿园还应为教师创造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包含软硬件设施和精神心理环境。打造好的婴幼儿园文化环境,促进婴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加大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父母、教师与儿童的交流。通过这类手段,强化教师与婴幼儿园之间的心理契约,减少工作倦怠感。
(2) 倡导平衡婴幼儿园女教师的工作与家庭矛盾。因为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婴幼儿教师工作倦怠的要紧原因,可以采取平衡婴幼儿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方案来减少婴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平衡工作家庭冲突的主要手段是:为教师提供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咨询服务,组织教师群体交流和推荐工作家庭冲突调整经验,将婴幼儿教师的福利扩大到工作和家庭范围。
(3) 加大对婴幼儿园女教师的社会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婴幼儿教师的就业规范,保障婴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变婴幼儿教师的生活条件,加大婴幼儿园领导对教师心理需要的关注,满足加大婴幼儿教师与父母交流的需要,增强运用各种支持条件的能力。
(4) 自我效能感提升婴幼儿园女教师水平。婴幼儿园可以通过察看、培训和深入学习,提升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加其成功经验,引导其打造积极的归因方法,降低教师的焦虑、疲劳等消极情绪,改变教师自我效能感,缓解工作倦怠。
摘编自,教育导刊广州,2013年9月,6 l-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