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广大青少年:用MP3、随身听时,无论听音乐还是学习外语都要适度,不可使耳朵过度疲劳;在嘈杂的环境中尽可能防止大音量和长期戴耳机;选配耳塞耳机时尽可能选音调相对比较均衡的,不要过分追求高音的突出,不要常常把超重低音特效开到最大。

美国语言听力协会(ASHA)公布的一项调查指出,听力受损与MP3随身听的时尚有关。国内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医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因听力受损来就诊,他们大多数有听MP3随身听的习惯。你既不想听力受损,又视音乐为精神、活力的泉源,那样,到底该如何正确用mp3随身听?


专家觉得,控制聆听的音量准时问、选一副好耳机,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第一,音量别超越最大音量的60%,当旁人听到你耳机传来的乐声,或是你戴上耳机后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也表示音量太大。


另外,让音乐离得远远的你的床。酷爱音乐的青年,常戴着耳机入睡,人睡着了,耳朵还不断地同意刺激,在无声无息中听力又损毁了不少。


再者,选择合适的耳机非常重要。选择和购买时,可以挑能阻绝外在噪音的耳机,以降低因环境噪音而加强随身听音量的机会。一般觉得,头罩式比耳塞式耳机好,由于耳塞式耳机传出的声波直通内耳,音量较头罩式耳机音量提升6~9分贝,对听力伤害较大。从今天起,改变听随身听的习惯吧!


专家建议天天听随身听,最好不要超越1小时,并应随音量增加递减用时间。不然,听太久会伤听力。但每听1小时应休息30~40分钟。大夫表示,虽然用耳罩式耳机听有点不便。但它可以叫你的听力少受损害。


注意耳朵变化,长期用随身听的青年,假如自我感觉有耳鸣、耳闷或耳痛,或看电视的声音需要非常大才听得见,其他人跟你讲话需要一再重复时,表示你的听力可能受损了,最好赶快到耳鼻喉科做详细检查。

参考链接:html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需要有衆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平时膳食中食物的类型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质日常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尤其是对成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导致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少与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因此,除应该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倡导食品来源的多元化。

    古人说:“杂食者,美食也!”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爲维持身体健康,天天要吃25~30种不一样的食物,可谓杂矣!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爲咳,甚则爲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在夏日更应慎重。民间也强调“饥时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不然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在华北区域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水、热粥的习惯。故古时候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非常重要,因爲大家天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需要维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倡导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穀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让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合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益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

    进食前和进食中维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益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风险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非常难设想,大家在气血紊乱的状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所有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非常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国内道家不只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进步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