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家庭服务业的进步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据媒体报道:现在,中国的家庭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1600亿元,有从业职员1500多万人,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修理服务、物业管理等等。在5年前,首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数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从业职员只有136万人。5年来,居然有十多倍的增长幅度,确实让人吃惊。
据2009年发表的在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厦门、南昌、青岛、武汉等9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披露,9城市家政服务从业职员不到24万人。从在线查询,其他有关从业职员中,规模最大的是物业管理职员,大概250万人左右。这类数字与“1500多万人”相比,差距仍嫌大了些。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服务”的消费或许可视为作为雇主的劳动者和受雇的劳动者之间的一种“再分配”,能否成交事实上是要依赖作为雇主的劳动者所获得的“第一次分配”。只有城镇居民的收入达到肯定的水平,才有余力借助别人提供的“家庭服务”。
现在,中国的家庭服务业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从一些大城市的实质状况看,像媬姆、保安这些的工作职位,由于“包吃包住”,所以会成为刚进城的务工农民最佳选择的落脚之地,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就会立即跳槽。所以,这类职位的流动性很大。这样,专业化自然谈不上,也给雇请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带来非常大的困扰。
还有一些环境也对家庭服务进步不利。譬如,香港的楼宇,相当一部分会有一个独立的“工人房”,6—8平方米,是专供住在家的家务劳动员工居住的。但中国大陆的住房一般没如此的设施,请了服务职员回家,住在哪儿还成问题。这类细节问题不解决,其实影响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