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大幅提升,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要也随之上升。生活方法的多元化,使家政服务的范围持续扩大;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也需要家政服务的支撑;人口老龄化趋势提速,倒逼家政服务提质。一句话,中国的家政服务业迎来了最好进步期。中央领导也多次指出,家政业是“朝阳产业”。然而,对这个让人看好的“朝阳产业”,市民们的内心感受远不是“阳光灿烂”。重点是什么原因之一,是其缺少合格的专业人才,包含家政职员和他们的管理者。

所谓家政服务,是指家庭主人雇请的专业人士将家庭事务中的琐碎、冗杂或有肯定技术性的工作代为完成的服务。按内容分,国内现在的家政服务,有3个层次:简单劳务型:如买菜、洗衣、煮饭、保洁、接送孩子、修理等;常识技能型:如护理、营养、婴幼儿教育、家教等;专家管理型:如高级家务管理、社交娱乐安排、个人投资理财、家庭消费优化咨询等。新年代把个人投资理财、家庭教育、高级管家等划入了家政服务的范畴,了解心理学、营养学、家庭学、环境艺术、服装艺术等科学生活常识,也就成了家政服务职员应该拥有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家政服务业已经是一个产业、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门学科。家政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给该产业带来了广阔的进步空间,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

与现实需要相比,现在的家政服务职员,大体上素质偏低。从事家政服务的职员,以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后者占大部分。而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90%以上是女人,其中又以40、50(年龄在40岁、50岁左右)居多。这类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低,又缺少专业培训,不少人甚至不了解各类家电、洗涤用品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有些则家务不会做、孩子不会带、老人不会护理。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家政职员,紧急短缺,高收入白领、涉外家庭急切需要的复合型、全能型管家,更是凤毛麟角。

少数上点规模的家政公司,在职员入职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但大多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虽然国家早就发布了《家政员工国家职业标准》,但很多家政机构各自设置课程,随便性大,针对性不强。因为对家政业的偏见依旧紧急存在,不少大学长期不开设家政专业。师资的缺少也是家政培训滞后的主要原因。

家政机构的管理者,非常大一部分是家政服务职员出身,多数也是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带来的后果就是管理不规范。对于进入私密性非常强的家庭服务的职员,他们的认知总是就凭其一张身份证和口头自述,对职员的品德行为、性格缺憾等知之甚少,过往有无劣迹连普通的调查也不做,这就给雇主家庭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家政职员撒谎、行窃、虐待老人孩子的事时有发生。此前发生在杭州的保姆纵火案,就给主人家导致了惨重损失,其中一个缘由就是中介机构对保姆嗜赌成性欠债累累的状况一无所知。目前,一些用户找保姆一直提心吊胆。不能已找了个保姆,为以防万一,有些让老人跟踪保姆,有些在家装上摄像头,致使“主仆”关系越发紧张,有些实在不敢冒险,只得离职做“全职太太”。有人感叹,目前找保姆比找对象还难。

让“朝阳产业”真的向阳进步,当务之急是发动更多的大学兴办家政专业,对已有些家政专业在经费、师资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加大舆论引导,提升家政职员的收入,从而提高家政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上面说到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设立五年已经培养了194名毕业生,可是目前仍在家政业工作的不到30人,在岗率仅为15%。毕业转岗的重要原因,是家政服务业让人瞧不起,父母甚至不敢对人说我们的孩子读的是“家政专业”。

在一些老电影里看到,雇保姆的总是是大户人家,目前平头百姓也需要家政工了,这是社会的进步。把好事办得大伙认可,各方受益,政府、大学及社会各界都得出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这项工作看作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作进步第三产业、提高国民幸福感的一件实事,调整政策,加强投入,尽快培养出数目足够又有现代化专业水平的家政服务人才,使家政服务业更快地适应社会、市场和家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