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汤敏,现在正受困于一场关于保姆学校的实验。他们把自己创办的学校命名为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者们的理想是,以学校为桥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济学家们没想过在这个学校赚钱,但同样不想赔钱,“假如赔本,就说明这条路失败了”。 茅于轼亏本
“大家5个大股东,先投了40多万元,后来又以个人名义借给学校60多万元,两年过去,这100多万元全赔进来了。”茅于轼说。
富平学校的使命是对农村来的17至40岁的女人进行家政服务方面的培训,并负责给学员们安排工作。富平学校一个月的培训,食宿费600元,其中,50%由学员负担,50%由富平学校以小额贷款的方法先期为学员垫付,等学员就业后分期还清。学校的几位股东是不分红的,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学校的运转和后续建设中。
两年多富平学校培养了3500多名家政员工,但这个数字与茅于轼的理想相差太远。“人少的时候,只有几十人上课。去年非典期间,学校更是遭到重创,连着好几个月没学生。”茅于轼说。正由于学生太少,才致使学校运转危机。 试点安徽
一般家政公司碰到的招人难的问题,经济学家也绕不过去。刚开始,几位经济学家几乎没想到生源会成为问题——这几年,北京家政员工的市场价最低也在每月四五百元,一年下来能挣好几千,而且,工作环境大部分比在工厂好,应该人多得挤破头。
可运作一段后,茅于轼也承认,因为观念的问题,大部分农民是不愿背井离乡的。刚开始,富平学校自己派人到一些贫困区域招生,结果钱没少花,人却招不到几个。
2002年8月,富平学校与安徽扶贫办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安徽扶贫办牵头,县扶贫办承办,派人深入到乡村进行宣传和发动,组织报名,并派专人将学员送到北京。到北京前的所有成本不要农民出。600元的学费中,安徽政府部门替学员支付50%,加上各种成本,每送一个农民到富平学校,安徽政府负担800元。经济学家把自己尝试的做法命名为“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民办公助的新形式”。 经济学家突围
对于富平学校民办公助的投入产出效率,茅于轼曾如此剖析,假若某个地方政府一年输出100人,按每个人800元政府补贴计,补贴总额为8万元;而从富平学校毕业生在北京家政服务行业市场的收入看,每年人均可得5000元。两年内可以帮助100个农民获得总收入100万元,是政府投入的10多倍。
然而与政府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送来了有传染病的学员,一些地方承诺的钱不可以到位。有些地方政府工作效率太低,甚至腐败紧急。
对于这个经济实验,茅于轼觉得,现在还算不上失败。不过,“大家几个股东不会再往里投钱了”。经济学家们期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