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金华的黄先生称,自己家里79岁老人遭保姆虐待。黄先生表示,保姆由熟人介绍,听邻居说非常凶,原本筹备辞掉,最后一天发生拖拽行为。“姥姥说之前有(类似状况),对她非常凶,不给她吃饭之类。”现在黄先生已报警。


当今年代下,二胎政策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等成为促进家政行业进步的催化剂,上有老下有小却还心怀个人梦想的中年轻人大多会选择雇佣保姆,来为自己分担家庭方面的负担。加之大家生活质量的提升,保姆渐渐走入一般百姓家,而不仅停留于富人家庭。市场广阔无极的家政行业看上去一片坦途,但实则危机四伏


日前,浙江金华的七旬老人遭保姆虐待,而这并不是个案。之前的保姆纵火案让舆论一片哗然,保姆虐待老人与孩子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而每次平息过后,家政行业好像并未变得更好。“毒保姆”事件一次次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让大家不禁发问:为何“毒保姆”可以这样随便地流入市场?


笔者看来,家政行业从业者鱼龙混杂近况的根源在于“保姆荒”。现在,高素质的保姆数目紧缺,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缺口,家政企业只能放低门槛招揽职员,一降再降的门槛造就从业者舆论混杂的近况。


第二,有的“毒保姆”其本身可能是“良心保姆”,但因缺少有关专业常识的培训,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才致使偏激的行为。保姆的工作多为照看老人或儿童,当碰上一些“熊孩子”或“不讲理”的老人时,因没专业常识的积累,他们没办法正当解决和处置矛盾,于是选择了过激的处置方法。


对于“保姆荒”,基于国情,虽然大家没办法保证家政市场中的保姆素质能提到多高,但大家可以坚守保姆的职业底线。对于保姆的专业技能可能可以适合减少门槛,但对于道德素质,则需要拉起红色底线。假如一个人道德素质过关,至少他能在推行过激行为前三思,至少他能认清是非黑白,不会随便触碰法律的底线。


而专业技能方面,虽然能适合减少门槛,但首要条件是后续的培训与教育需得到保证。有关部门应付培训工作给予资金等支持并进行强力的监督,保证流入市场的家政职员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让其掌握控制我们的情绪并可以借助合法有效的方法解决矛盾,而非任由其“自我发挥”。


总之,“荒”不可以成为不合格职员流入市场的原因与借口,无底线减少门槛并不是解决“保姆荒”的唯一方法。引入“菲佣”、鼓励更多院校开设家政学专业等都可以作为填补市场空缺的“粘合剂”。同时,引导大众转变对保姆一职的怎么看可能可以让更多高素质人群流入家政行业。


当大家摘下有色眼镜看待“保姆”职业时,高素质人群自然会流入。而当保姆一职不再“荒”时,良性进步的家政行业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