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网消息 (记者王广壮 荆晶)4月上旬,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的24名下岗女职工,顺利通过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别部门组织的理论常识考试和技能考核,领取了家政服务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宁夏首批持证上岗的“保姆”。她们中间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已50岁,这类昔日下岗失业女工,将以“当代保姆”的崭新形象走上就业新舞台。 “保姆”不等于“洗衣、做饭、看孩子” 为培育规范家政服务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劳动就业局从2004年3月开始,在石嘴山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开办了家政服务培训机构,对进入家政服务行业的再就业职员免费进行15天的培训。 程文秀是大武口区洗煤厂居委会的居民,今年已50岁,过去在一所学校当过宿舍管理员。她的老公退休前是洗煤厂的一名司机,目前受聘在外地的一家企业,四个孩子中三个已结婚,一个也在外地上大学。自己一个人在家想找份活干。 记者找到程文秀时她正在培训机构里上课。“开始我不想来,由于家的活几乎都是我干,我感觉家政服务无非就是‘洗衣、做饭、看孩子’,无需什么培训。另外,为别的家庭做家庭生活服务就是去当保姆是‘佣人’,低人一等。培训机构开学的那天我没来,是就业局员工的多次打电话动员,我才在开学后的第三天来上课。目前经过十几天的学习,尤其是结合《家政员工》教程的学习,才了解干家政服务还要懂那样多常识,让我对‘保姆’有了重新认识。培训不但提升了我的自己素质,也给了我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信心”。程文秀还告诉记者,她已在一家家政服务中心做了用工登记。 石嘴山劳动就业服务局陈文生局长说,虽然是免费培训,但在3月25日上午的简单开班仪式上,来自市、区就业局的9名员工和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的老师们却只迎来了14名学员。程文秀和其他学员是开班后陆陆续续到的。开办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这类过去有不同工作历程的下岗失业女工,在从事家政服务工作时可以学会家庭保健与护理、家庭生活技艺、幼儿抚育知识、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常识和操持家事的技能方法,更要紧的是经过短期培训,使她们克服心理劣势,走出观念的误区和心理的阴影。 “要做一个好的家政员工,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 俗话说“家务活不需要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但事实上绝不是这样。在家庭中无论对家事管理,还是洗衣、做饭,都包括着很多的常识和技术技能。家庭中聘请家政员工的目的是期望不断提升家庭生活水平。 现在,在宁夏从事家政员工职业的妇女,基本上是城市中下岗再就业的女职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妇女。虽然她们都拥有肯定的持家技能,但伴随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目前需要的家庭员工并非过去普通的家庭保姆能完成的。目前家庭中对孩子照顾,已不止是生活上的,还要进行培养教育。对老人也不止是给做饭、洗衣服,还要进行保健及医疗护理。还有不少家庭因工作忙需要把家事完全委托其他人管理。这类变化使原来意义上的保姆已难以满足需要,而需要优质的新型的家政员工。 霍建英是从一家煤炭企业下岗的职工。她说:“我今年45岁了,以前也在居委会的介绍下给其他人做过保姆,照顾两个80多岁的老人。那时候不懂护理常识,想咋干就咋干。一年半的时间,只不过为老人做饭、洗衣服,不懂的从身心上护理老人。目前经过培训学习了照料老人的常识后,才了解应从饮食料理、起居护理、老人异常状况的发现与应付这几方面照料老人。要做一个好的家政员工,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鲁成武是石嘴山第一职业中专学校中式快餐一级教师,在家政服务培训机构上教授家庭菜肴、家用电器安全与用、衣服洗涤、婴儿及患者的饮食料理。他告诉记者,这类看上去简单每人都会的事情,但未必每人都能做好,只有经过培训学习,才能改变一些以前惯用、常用但未必正确的办法和做法。 “保姆”持证上岗,有益于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 家政服务业是新兴行业。家政员工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劳动分工愈加细的结果,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家政员工是被国家认定的需要持证上岗的一种职业。 宁夏石嘴山妇幼保健所副所长张惠玲医生是一名妇幼学专家,她在家政服务培训机构上教授孕、产妇护理与看护幼儿。她觉得,从事妇婴幼儿护理工作的家政员工,需要知道或了解孕(产)妇的生理及饮食变化、如何科学喂养及看护孩子等方面的常识,并要达到肯定水平。如此就需要对每个从事此项工作的家政员工进行有关培训和考核,使她们所学会的常识系统化,做到规范化服务。 连景瑜在大武口区自己开办了一家巾帼家政服务中心,她也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学员。她告诉记者,目前雇主对保姆的需要愈加高,顾虑也愈加大。每一位雇主都期望探寻一位素质较高、常识相对专业的保姆。目前,家政员工经过培训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雇主对目前的持证“保姆”放心了。就业部门和家政服务部门也会优先为持证“保姆”提供就业职位。“保姆”持证上岗,有益于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 石嘴山大武口区长城办事处九0五社区是一个企业居民区,因为企业效益较好,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对家政员工的需要量较大。现在,九0五社区居委会已与连景瑜的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打造联系,将来社区需要的家政员工,全部由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提供经过培训的持证“保姆”。大武口区就业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培训,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录用”的就业模式可以保障持证“保姆”的就业机会。持证上岗也是家政服务业规范化管理的一种需要。 “15天的培训,持证‘保姆’能学到什么” 记者在石嘴山大武口区采访了一些需要家政员工的家庭,他们都对家政员工培训和“保姆”持证上岗表示同意。但都又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一个问题,“15天的培训,持证‘保姆’能学到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负责培训学员的石嘴山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据中专学校的王洪俊书记介绍,学员用的两本培训教程,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撰写的《家政员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一本为入门知识,内容包含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安全与卫生;一本为初级技能,内容包含家庭礼仪、操持家务、看护幼儿、照料老人、看护患者、孕(产)妇护理。经过15天的强化培训,学员基本都能学会以上常识。现在,该培训机构的首批学员培训已经结束,培训不但使学员学到了常识,提升了素质,同时还起到了肯定的社会效应。从培训前学员都不想来,到目前踊跃报名培训,也体现了培训的重要程度。 针对“15天的培训是不是走过场”的问题,学校职业技能鉴别所主任严大同说:“学员培训结束后,都要通过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别部门组织的理论常识考试和技能考核,两项考试均合格的学员,才能领取家政服务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但,学校担负讲课的老师们却常见觉得,短期培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员的年龄和文化层次不同,同意能力存在差异,老师因为课时有限没办法展开讲述,导致每一个学员学会的常识量不等。二是现在学员学会的常识只不过初级技能,没办法应付更高层次的需要,培训应向中、高级技能延伸。三是没办法落实实操课与餐饮、医疗等单位的联合教学,学员办不到真的意义上的实质操作。四是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家政员工应进行细化,分类培训。

本网讯: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五个家政员工培训试点县和五十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县之一的陕西镇安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大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精心塑造“镇安家政女”这个劳务品牌。现在已有百余名勤劳朴实的“镇安家政女”携带脱贫致富的梦想走出了贫困的大山步入了繁华的京城,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我们的命,谱写着新的生活。
记者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京举办的镇安县新老进京务工职员座谈会上获悉,陕西镇安县现在有3.5万人没办法就业,伴随山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行,每年还有4000余人从农业产业中转移出来,再加上每年毕业的初高初中生,需要就业的人愈加多。镇安县数万名富余劳动力何去何从?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首批进入全国百强示范校的陕西镇安县农广校准时转变思路,依据市场需要,整理各方力量,将工作重心由单纯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转移,以农村初高中毕业返乡女年轻人为主要对象,采取技能培训、安置就业和维权服务一条龙的运作机制,确保学员学有所成,有业可就。首批经过规范化、系统化技能培训的60名“镇安家政女”已于2003年12月输送到北京,并在2天内都找到了各自认可的工作,学员们所服务的家庭均为高干、高职、高薪和高素养的家庭,月薪扣除吃住成本后收入都在500元以上。首批家政女的成功输出与安置拉开了镇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规范化转移就业培训的序幕。2004年镇安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做大做强镇安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产业,不断增加镇安县在全国劳务市场上的就业份额,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具备强势品牌效应的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将会有更多的“镇安家政女”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北京。
“镇安家政女”为什么在京城这样抢手?据中青家政总公司董事长庞大春介绍,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市生活步伐不断加快,现在仅北京每年就需要15—17万名家政员,而各地输入却不足8万人。虽然潜在的市场需要非常大,但,现在家政员工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急切需要输入象“镇安家政女”如此的富余劳动力。那样,镇安县又是怎么样培训家政员工的呢?农广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首期培训机构在招生时,把目光重点投向了年龄在16—22岁的应往届初高中返乡或中专中技毕业而未安排就业的女年轻人,由于她们年龄轻,有文化,同意新事物较快,转移就业的愿望强烈,是潜在的、新增的和最年轻的富余劳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就业的弱势群体。第二镇安县农广校选择了国家农业部编印的“家政服务职位规范”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编印的“家政员工”系列培训教程,并从社会上选聘了10名有关范围的佼佼者根据中级家政员工的规范,先后向学员讲授了家政服务工作的执业基础、基本礼仪、居家知识、家庭烹调、家庭护理、婴幼儿施教、家用电器用、宠物饲养、计算机基础和平时英语会话等内容。经过培训,学员们全部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为了达成最后就业,镇安县农广校在办班之前,与全国最大的北京中青家政总公司根据哪个输送哪个培训,哪个用人哪个安置的管理原则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家政员工输出“定单”。首批家政员工上岗后,因为“镇安家政女”勤劳朴实,工作安心,好学上进,技能基础好,心理素质佳,服务意识强,工作上手快,得到了顾客的喜爱。
在谈到首期培训机构所遇见的酸甜苦辣时,镇安县农广校负责人说,经费是最大的难点,既要培训,又不可以再给本已贫困的学员家庭增加负担,还要使那些日思夜想脱贫的学员不由于没钱而失去培训的机会。为此,镇安县农广校第一向时间要效益,来减少学员参训本钱,通过教师拼命地教,学员刻苦地学,在50天时间里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培训。在学员的食宿上,选择服务好但收费低的旅店,同时给每一个学员天天补贴4元钱,对一时还交不起食宿成本的学员实行由学校先行垫付,就业后再偿还的管理模式。另外,免收全部学员培训费,对每一个学员应交的用于购买教程、服饰、办证、体检及进京途中花费等450元代办费实行酌情减免,对学员们外出务工应办的健康证、身份证、毕业证、务工卡及个人档案等由学校统一免费代办。而对于每一个学员应缴纳家政企业的200元合同保证金和360元管理费,通过与公司协调,暂不收取,待工作后在六个月内扣除。通过以上手段缓解了学员的就业重压,为其安心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座谈会上,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面对新老“镇安家政女”动情地说:“你们是农广校培养出来的,目前离得远远的爸爸妈妈来到北京,就把中央农广校当成我们的家吧!期望你们抓住这个机会,在各自的职位上继续发扬勤劳、朴实、诚信的美德,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勇敢地去面对所遇见的各种困难,用我们的双手尽快脱贫致富,并且不断深造,早日成材!”
会后,阳光下这群“镇安家政女”脸上的笑容看上去愈加灿烂,大家在衷心祝福她们的同时,期盼今年国家6部委正式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真的成为一项民心工程,为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送去期望,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象“镇安家政女”一样融入到都市日常,去播种期望,收成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