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职员短缺 市场定价混乱———
临近新年,又到了家政职员“回乡季”,“保姆荒”自然成为今年本报“两会热线”开通后的热门话题。不少市民打来电话称,期望政府可以出面整顿家政市场,并可以统肯定价。
在某外企工作的温女性在电话里称,一到新年前的这一段时间,她就开始焦虑。由于每到这个时候,家的家政员工就会提出要回家春节,在前前后后一个月的时间里,80岁的老妈妈就没人照顾,找人顶替就得“费大力、花大钱外加送红包”。“就是如此,也非常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大家企业的总经理都未必那样难找!”温女性说。
而刚刚当上母亲没多长时间的李女性则对记者诉起苦来,本来李女性两口子生活得还算如意,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薪资就缩水成一半了!”原来,两人工作都忙,爸爸妈妈又都在外地,无奈之下只好请了婴幼儿教育嫂。“最初请的是同一小区的大妈,价钱是实惠,但教育孩子还是老一套。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一咬牙,大家就请了婴幼儿教育嫂,价码也随之高涨,等于大家两口子一人的薪资,真是吃不消!”李女性不吐不快。
昨天,还有很多市民反映好家政难求、家政市场定价混乱。不少人表示,现在北京家庭对家政职员的需要非常旺,同时家政从业职员数目也十分庞大。怎么样把家政需要与家政供给合理对接起来,对于家庭的和睦与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要紧意义。
就此,市民们也纷纷献计献策,包含呼吁政府出面规范家政市场,颁布相应的家政服务法律法规;推广职员制家政公司,使雇主与家政公司打造合同,保障职员水平。姚女性还指出,北欧国家都会给家政市场一个统一的定价,“大家至少应该给出一个市场官方报价,让雇主有所参考。”
针对市民的种种反映,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国内尚无一部专门针对家政服务的法律或法规,处于“法律真空”地带。多数家政企业的价格定位单纯地依据家政员工从业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伴随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就会有所增长,而不管其技能是不是有所提高。同时,所谓的培训也只不过用上岗前两三天的时间,“集约化”培训,真的是“边上岗边实践”。北京的“保姆荒”不是“荒”在人数上,而是“荒”在水平上。